近日,景顺长城基金举办四季度权益专场策略会。
这场以“新高之后,变革之时”为主题的策略会,在A股市场强势触达历史新高之后,四季度投资如何布局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此次策略会集结了景顺长城投研团队的“老中青”代表,通过五场主题演讲和两场圆桌讨论,表明当前市场正迎来科技驱动与全球格局重塑的双重变革,AI、创新药、高端制造等新经济在内的领域仍具长期潜力,而反内卷政策与出海浪潮则为传统行业注入新动能,四季度投资需在波动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科技革命与产业突围:AI、医药、有色板块、高端制造备受关注
对于科技、创新药、高端制造、有色板块等市场最炙手可热的讨论主线,在此次景顺长城基金四季度权益策略会上,深耕相关领域的基金经理们做了深度的解读。
AI赛道正从概念走向业绩兑现。混合资产投资部基金经理江山指出,今年首次在算力、模型和应用三者间观察到“飞轮效应”,代码场景ROI突破1成为关键标志。
他揭示的“明暗双线”投资逻辑引人深思:明线是下游客户算力投资,暗线则是北美电力基础设施瓶颈。“单位Token能耗将成为决定性因素,”江山认为,“机柜方案仍是能耗最低的选择,这也催生了新型电源、变压器等投资机会。”
在应用层面,江山认为独立的To C创业团队未能推出令人兴奋的产品,功能反而被大模型吸收。“最核心的AI应用仍是大模型本身,”他更看好模型与算力协同的互联网公司,同时将机器人视为硬件端最性感的创新,“一旦头部公司产品步入量产,投资范式将从炒小炒新转向确定性供应链估值提升。”
创新药领域,也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乔海英用数据展示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崛起:“2024年中国出海新药占全球新增创新药数量30%,跨国药企引进的候选分子31%来自中国,而这个数字在2019年为0。”她指出,中国企业已取代美国中小市值研发公司的生态位,成为跨国药企引进首选。
乔海英揭示了更深层的产业变革:“中国药企临床开发效率比跨国药企节省20-50%,对重磅药物而言,每缩短一年开发时间意味着上百亿美元的商业化价值。”她认为这一轮创新药行情的高度和持续性将超越2019-2021年,因为“创新驱动分享的价值量比业绩驱动高出一个数量级”。
有色板块年内涨幅亮眼。混合投资部基金经理邹立虎表示,对有色板块持战略看好立场。背后的逻辑来自两方面,需求端看,全球将迎来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环境,尤其欧美经济在政策刺激下有望复苏,同时有色金属的需求驱动已从传统地产基建,转向能源转型、国防开支和AI算力这三大具有持续性的新成长引擎,使其属性从“纯周期”转向“周期成长”。供给端看,国内“反内卷”政策将强化供给侧纪律,限制无序扩张,许多商品价格已跌至成本线附近,本身也具备了出清和触底回升的条件。
高端制造方面,研究部基金经理曾英捷看好储能产业链的爆发。“海外电价高企与国内电力市场改革双轮驱动,储能从‘垃圾储能’转向‘优质储能’,”他分析,“反内卷政策加速光伏等行业产能出清,新能源行情具备反转而非反弹的基础。”
此外,研究部江磊专注于成长板块投资,同样深耕科技与制造领域。他表示,自己看好“军工+AI”的结合,认为,所有新技术通常会率先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投资“军工AI”不应再沿用传统分析装备数量的逻辑,而应转向关注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因此,投资标的也将从传统军工集团,扩展到具备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能力的新兴科技公司。
资深老将&新生代:均衡配置与认知深度的博弈
策略会上,景顺长城自主培养的多位新生代基金经理亮相,探讨了关于对新经济的理解和投资布局,同时也展现了各自的投资策略和思维范式。多位基金经理强调了认知深度与均衡配置对投资的重要性。
研究部基金经理刘力思提出了对“认知边界”的理解:“基金经理应该清晰知道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哪里,世界上所有的精彩并不都和你有关。”他主张通过纵向投入提升认知水平,在核心持仓形成领先市场的定价能力,而非平铺时间对各个行业只有粗浅了解。
目前,刘力思专注于大科技、大制造等在内的领域,强调以开放心态拥抱产业变化。他关注AI技术在算力与应用两端的演绎,尤其看好国内算力链的成长空间,以及消费电子作为AI应用载体的潜力。在投资中,他注重企业基本面的指标,如资本开支持续性、业绩兑现度等,认为只有将技术叙事转化为扎实经营指标的公司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互联网研究背景出身的张飞鹏强调差异化竞争壁垒。“最强的差异化是‘垄断’,只有你能做别人不能做,”他结合关税议题举例,“某细分领域市占率100%的公司,在加关税后通过提价,收入和利润依然大增。”
因此,张飞鹏的投资理念核心在于寻找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他青睐业务上有独特性的公司,其差异化能够建立持续的竞争壁垒,例如“垄断性”优势、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超越同行的执行效率。在AI领域,他关注应用层的落地潜力,如游戏、智能客服等场景中AI对生产力的提升。他强调从历史中挖掘产业规律,并通过对企业动态变化的分析,评估其是否能够凭借自身Alpha穿越周期,实现长期成长。
实业出身的曾英捷分享了景顺长城平台的包容性文化:“当擅长领域与市场热点冲突时,公司不会强制追热点,而是给时间沉淀。”这种文化使得基金经理能够坚持自身能力圈,通过定期回顾制度持续完善投资框架。
而曾英捷本人的投资风格,则更偏向于扎根产业研究,注重从供需和技术进步中把握投资机会。他长期看好新能源与汽车智能化方向,认为当前新能源行业经历调整后,供需格局正在改善,盈利拐点可期。在汽车领域,他强调电动化是基础,智能化将是未来的核心,并看好整车环节以及智能化零部件(如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的投资机会。他的投资框架强调通过产业调研验证趋势,在行业变化中挖掘具备技术迭代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公司。
王开展,则注重周期思维,研究覆盖面较广,包括TMT、中小盘、机械、钢铁等,投资风格呈现周期+均衡的特征。在王开展看来,情绪的不理性是常态,市场的钟摆经常会摆过头,很少停留在中间合理的位置。在产业研究上,他根据供给集中度、景气趋势变化、市场预期等因素,对产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不同阶段适配不同的风格的投资者。
对于未来看好的方向,王开展认为,出海成为了很多企业新的增长曲线,其中有不少龙头公司的估值也在较合理的区间;中国企业通过把自己的品牌、文化、价值观输出,能够实现价值链从微笑曲线底部往两边迁移;前期调整后的新消费不仅估值合理,在业绩增速预期也比传统消费更好。
均衡风格老将、股票投资部总监张靖则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均衡投资风格的内涵与四季度布局思路。他指出,均衡不仅是行业分散,更体现在成长与估值、投资久期、机会来源的多维度平衡:通过持有合理估值的高成长个股,结合长短久期资产的搭配,从供给、需求、技术进步、比价效应四大方向挖掘机会,实现组合稳健增值。
针对四季度,他提出自己的思路:需求端看好储能(受益于经济性提升与政策推动)和电力设备(电网升级与AIDC需求爆发);供给端关注反内卷深化的光伏(产能严控推动盈利修复)和煤炭(供给优化支撑煤价);技术端聚焦创新药(ADC等技术突破)与光伏BC电池(效率提升);比价效应下关注全球竞争力突出、估值合理的龙头企业,如家电。他强调将通过多维均衡配置,在波动中把握确定性机会。
全球视野下的布局之道:出海、反内卷与估值重构
在当前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资产的布局逻辑正经历系统性重构。此次景顺长城的基金经理们也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分析“出海”、“反内卷”与“估值重构”已成为未来投资方向的重要方向。
首先,出海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邓敬东指出,中国企业出海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正迈向“1到10”的规模化阶段。摩托车、消费电子等领域通过产品微创新叠加电商渠道,在海外市场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他特别强调,外需景气度持续超预期,而内需市场中的服务型消费与中高端实物消费,正成为结构性亮点。
郭琳则聚焦科技领域的全球机遇,她分析认为,尽管地缘摩擦频发,但中国在AI算力产业链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海外科技巨头持续增长的资本开支,为国内供应链企业带来确定性机会。同时,她观察到AH溢价从年初的40%收窄至20%,港股互联网龙头在经历调整后,已进入性价比突出的配置区间。这种估值重构的过程,正是全球资金重新评估中国资产价值的体现。
周寒颖站在跨境资金流动视角指出,美联储降息周期下,港股将迎来分子端与分母端的双重改善。她发现,内地资金通过保险等渠道持续南下,已在港股形成重大的定价影响力。随着四季度“十五五”规划及APEC会议等关键事件落地,成长风格有望重新主导市场,其中军贸出口与AI硬件创新有望成为贯穿明年的主线。
在军工领域,江磊则对出海逻辑进行了深化。他提出,军贸不仅是装备交易,更是国家间军事政治影响力的体现。中式装备在近年局部冲突中的表现,正推动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这种基于实力认可的出海,将突破传统预算限制,打开行业成长天花板。
总的来说,这些基金经理的共识,是源自中国制造业正通过技术升级与效率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核心位置。而出海战略的推进、反内卷政策的落实,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的演进,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资产估值重构的底层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把握全球需求变化,又具备国内政策红利的公司,或将成为新一轮布局的重点方向。
(刘谧)








 
		         
		        